发布日期:2021/9/22 12:02:39 访问次数:2028
9月18日,“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在上海举行,线上线下论坛同时举行。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大学共同主办,由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球品牌信用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与系统开发联合实验室、国家社科重大转重点项目“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产业质量发展报告》课题组、文化产业发展东方智库联盟等共同承办,另由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国家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33家研究机构参与协办。
本次论坛执行长、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执行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国强主持了开幕式。
首届“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线下领导和专家合影
论坛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互联网平台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描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上海社科界及来自全国的学者、专家以特殊的高层学术研讨的方式为党的百年诞辰献礼。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和专家有: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遗中心原主任、甘肃省委原常委、省委宣传部原部长连辑先生;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东方智库论坛主席周泓洋先生;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林如鹏先生;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李凤亮先生;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李向民先生;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教授;上海社科联科研处干部朱燕女士;上海港务局原副局长、上港集团原副总裁、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工匠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全国劳模包起帆先生;上海大学校长、教授刘昌胜院士;湖北省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华师大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院长许兴明先生;湖南省委网信办调研员谷平华研究员;上海大学社科处处长曾军教授;上海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汪健教授。
以及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励委员会委员、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罗以澄教授;文科资深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导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金元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先生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意学院副院长薛可教授、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文学国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清华大学沈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钟瑛教授、武汉大学刘友芝教授、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皇甫晓涛教授、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花建教授、上海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罗宏才教授、上海会展研究院院长张敏教授等专家学者。
以及360集团高级顾问、博士、研究员,国家网信办互联网中心原副主任李建华先生;河南文投集团董事长张立新先生;上海国泰创业集团董事长、上海国际商会副会长包建国先生;浙江在线总经理俞斌先生;河南焦作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管理局局长、河南王封全域 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新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保才先生等企业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教授,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教授,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遗中心原主任、甘肃省委原常委、省委宣传部原部长连辑先生等致辞。本次东方智库论坛主席周泓洋教授致辞并宣布文化产业发展东方智库联盟成立暨论坛开幕。论坛联席主席上海大学伟长学者、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致答谢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教授在致辞中代表上海大学向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饱含深情回顾了上海大学的红色文脉与悠久历史以及上海大学近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他指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是学校推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加快产、教、研一体化建设步伐的浓重一笔,是提高上大科研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和加强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期待社会各界对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为着力构建符合“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上海风格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持续助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教授致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教授致辞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需要各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上海市社联学术年会是上海市社联人文学术交流的品牌项目,本次论坛是学术年会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在建设、组织、管理和协调文化产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推动学术交流,为党和国家的决策咨询服务;推动东方智库论坛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合作的高端平台。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教授致辞
文旅部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中心原主任、原甘肃省委原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先生致辞表示,文化繁荣应该从社会条件着手看问题,并认为当下我国的文化的发展呈现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时代特征,文化产业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和各个行业越来越深度地融合。他从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文化产业产业链要素匹配、社会文化消费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见解。
文旅部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中心原主任、原甘肃省委原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先生在线致辞
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执行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国强向与会领导和嘉宾介绍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基本情况,他说,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软实力提升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既包括思想道德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化和旅游、传媒产业等经济层面的内容。该中心是国内首家基于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的智库研究机构,致力于构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的“中国话语”及“东方话语”,致力于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立体研究与实践,致力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提升与构造,致力于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全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软实力提升的高端研究智库。他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按照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传播为媒、产业为基的要求,卓有成效、有条不紊开展相关研究,完成时代和学校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传承并光大上海大学深厚的红色文脉和伟长精神,为国家文化事业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及软实力的提升与传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执行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国强主持开幕式并介绍协同创新中心相关情况
上海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汪健教授代表学校宣读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顾问、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名单。
该中心聘请罗以澄、李良荣、熊澄宇、胡惠林、金元浦、罗宏才、祁述裕、周泓洋、林如鹏、李凤亮、李向民等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聘请金元浦(兼)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聘请魏鹏举、傅才武、向勇、顾江、蔡尚伟、吴承忠、皇甫晓涛等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隽、傅才武、魏鹏举、彭祝斌、欧阳友权、蔡尚伟、杨永忠等32位著名学者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同时还聘请罗以澄、胡惠林、罗宏才、西沐等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聘请张敏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花建、包国强、皇甫晓涛、潘爱玲等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聘请胡惠林、周泓洋、李凤亮、金元浦、李向民、魏鹏举、陈少峰、傅才武、顾江、李炎、花建、潘爱玲、孟建等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还聘请包起帆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聘请周泓洋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理事长,聘请包建国、李建华、杨军喜、韩纪升等5人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聘请周泓洋、包起帆、杨军喜、韩纪升、李建华、包建国、张立新、包道俊、包天伟、包伟业、包松林等12人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理事成员。
上海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汪健教授代表学校宣读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顾问、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名单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东方智库论坛主席周泓洋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以“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意义重大。他深刻指出,促进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文化产业发展现实及文化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后小康时代精神文化需求的强烈需要,同时,他说,当下,面对数字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一直在探索。未来几年,‘中传云’平台将致力于打造全国文化大数据中心及覆盖全国文化系统、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运行顺畅的移动网络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成良性发展的文化旅游系统舆论、政务服务及文化产业生态圈。最后,他预祝东方智库论坛这个品牌论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越办越好!他说,上海大学在传媒与文化产业领域研究实力雄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愿意与上海大学一起唱响东方品牌,打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东方话语”,为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东方智库论坛主席周泓洋先生线上致辞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东方智库论坛主席周泓洋先生
本次东方智库论坛联席主席、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严三九教授代表承办方致答谢词。他介绍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上海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双共建”的重要专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凭借专业特色和学科融合交叉优势,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实践推动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与跨越,近年来办学成就显著,位列全国前列。他表达了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各界支持力量的衷心感谢,表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加强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为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上大力量。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与传播,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责无旁贷。同时,他认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支持,希望东方智库论坛能够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成为文化产业交流、研究的高端平台,共同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东方智库论坛联席主席、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严三九教授代表承办方致答谢词
论坛正式开始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东方智库论坛主席周泓洋先生;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李向民先生;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教授;上海港务局原副局长、上港集团原副总裁、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工匠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全国劳模包起帆先生还分别接受论坛直播采访,对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激起线上线下观众及网友的强烈共鸣。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东方智库论坛主席周泓洋先生接受线上采访
上海港务局原副局长、上港集团原副总裁、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工匠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全国劳模包起帆先生接受现场采访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教授接受现场采访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李向民先生接受在线采访
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主持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全国的8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文科资深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以《关于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评估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维度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数字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手段,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第二个维度是文化产业和产出,文化产业的产出评估不能只看GDP,还要关注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第三个维度是数字文化产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创意生活的角度,关注文化产业对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方面的贡献;第四个评估维度是文化产业学科发展,文化产业学科的归属问题是当下应该关注的重点;最后一个评估维度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做了过多的解读工作,未来应该关注利弊分析、可选方案、战略研究、理论研究、从问题出发的针对性研究等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就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发展问题发表主旨演讲,他以游戏产业的繁荣发展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为例,强调文化产业不能是只讲经济效益的产业,而应该是一个有责任的产业,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产业。他也补充,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最近党和国家在青少年防沉迷、打击垄断等方面的新举措,正是发力净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表现。
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就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发展问题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以《在中美竞争中如何推动文化独角兽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了几大新格局:一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向更加大众化发展的路线;二是科技创新和文化需要产生了更深程度的融合,表现为文化的科技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科技化,同时文化内容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创意经济中形成了新的层级,出现了文化创意发展高端企业引领的新模态,比如在和美国的竞争背景下产生了一大批文化独角兽企业,同时千百万创客形成了满天星斗的文化创意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以《在中美竞争中如何推动文化独角兽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以《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点建议》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培根铸魂,强化精神引领,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强守正创新,提升创意能力,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强技术驱动,融合数字技术,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坚持内容为王,推动消费升级,建立文化消费新模式;加强人才支撑,提升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优化文化治理,破除文化体制中不适应文化发展,推动文化治理的现代化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在线发表主旨演讲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教授结合近期的实地调研展开演讲。他表示地方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很多从事文化产业的领导和干部,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存在差距,基层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短期绩效观念、短期政绩思维较重,没有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和复杂性等现象;文化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存在问题,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没有进入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针对性的细化指标不完善,如文旅融合的重大项目没有纳入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等等。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教授在线发表主旨演讲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以《数字时代的沉浸式体验及其烟花趋势》为题做主旨演讲。他对数字时代之下沉浸体验的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做了概述,他认为沉浸体验是一种深度需求的被挖掘和认知,通过相关装置打造意义场域,在沉浸环境中吸引并唤醒参与者,极大满足参与者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带给参与者价值认同的满足,从而获得商业开发价值,并逐渐发展形成完整业态。在体验消费持续扩张、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技术实现突破、产业基础提供土壤的背景下,沉浸体验业态呈现出产品体验化、生产数字化、消费场景化、产业融合化的特点,未来还将进一步依靠技术支撑、实现价值驱动、拓展业态融合、打造场景体验。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以《文化遗产数字版权的实践、挑战与创新发展》为题做主旨演讲,分享了艺术藏品被制作成NFT出售、丰田车的数字建模、纳芙蒂蒂半身像数字模型公共化事件等一系列案件,指出文化遗产的数字版权在法律上仍存在争议。并分享了国际上处理文物数字版权问题的案例,比如采用CC协议折中处理文物的版权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皇甫晓涛教授以《全文明文化通识科学学科话语建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全文明价值创新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是价值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创新与艺术个性化创新的价值创新;高质量发展目标是文明创新,包括多元共生与和元共识全文明创新与人类特质新意象、人文技术新景观、智库文明新视野、文化教育新文科、丝绸之路新学科、宇称文明新科学的文明创新;同时他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需要重建学科话语。
本次东方智库论坛还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质量发展报告(2021)》,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大家认为该报告全方位、多角度地直观展现了近年我国文化产业质量建设和发展全貌,并表示该报告对记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成就、总结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促进文化产业质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执行长、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课题组副组长包国强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中国文化产业质量发展报告》
受本次论坛主席、该课题组组长周泓洋教授委托,本次论坛执行长、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课题组副组长包国强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该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概述、中国文化产业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文化产业质量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透析、基于科学评价的对我国文化产业质量水平的整体测度与分析、中国文化产业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展望五个部分,共7万余字。
其中,第一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近年我国文化产业质量发展全貌和发展成就,特别突出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意识、质量机制、信用体系、民族标杆企业、软实力等方面的实质性进展;第二部分从多维度详列文化产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民营资本垄断、文化安全、文化产业信用体系、娱乐产业恶性竞争、网络平台的垄断与歧路等等;第三部分从认识、技术、人才、体制和资本等角度对文化产业质量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进行全面透析,诊断出问题的病灶;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科学设计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测度和证实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并给出综合判断;第五部分则针对发展“痛点”,对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主要包括强化文化企业质量主体功能、加强文化产业质量监督管理、创新质量发展机制、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巩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等等。
包国强教授还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和总结。他表示,2020年以来我国文旅产业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影响,落实稳中求进总基调,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他强调,文化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希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强化“质量意识”及“高质量意识”,进一步稳扎稳打,提升质量效益,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布局、优化发展环境,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提供强劲的文化与软实力动力和支撑。
上海会展研究院院长、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敏教授对主旨演讲及报告发布进行了总体评议,他高度评价了各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主旨演讲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统一了思想、把握了主线、指引了方向。同时还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要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是要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和系统观念,稳步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
上海大学教授、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敏教授对主旨演讲及报告发布进行总体评议
下午,本次东方智库论坛主席周泓洋教授主持了线上线下东方智库50人圆桌论坛,来自全国的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们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表了高质量的主题报告和演讲。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以《文旅科技融合的若干要素》为题发表演讲,他提出体验旅游是以文化做旅游,文化的内容需要转变为旅游产品,其中一个重点是通过技术来呈现文化。他认为未来的文化体验旅游应该同时是文化消费新地标和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融合可以提高旅游消费包括可以做成通吃型的的文化旅游产品,特别是儿童和家庭消费。同时他强调,只有做IP才能成为多种消费和持续消费,也就是一鱼多吃和一鱼永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祁述裕认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文化生产,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主要由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商品市场两部分构成,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并指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包括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形成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文化消费新趋势,引导文化消费新模式。
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张敏教授以《中外会展业竞争力报告——会展蓝皮书成果最新发布》为题作演讲报告。他表示,上海指数由2012年版的会展蓝皮书正式提出,2020年版立足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要求、直面会展服务创新问题进行了修订,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概括会展业动向,提高上海指数地适用性。会展蓝皮书在评价原则上,从数量规模为主走向质量效益为主。他用“四区域五梯度”概括了全球会展业地发展格局,其中,德国地会展业实力综合指数为106.49,位列全球第一;中国地会展业实力综合指数为66.83,排名第二。他特别强调,中国地会展业规模最大、发展迅猛,但竞争力还要有待提高,2020年全球会展业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地重创,中国会展业减收48%,但受损情况较其他国家更轻。
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张敏教授线下以《中外会展业竞争力报告——会展蓝皮书成果最新发布》为题作演讲报告
河南王封全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保才研究员分享题目为《西大井的前世今生》的主题演讲,介绍了焦作西大井从荒芜凄凉的废弃厂房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蝶变”。据他介绍,西大井是95年前焦作煤矿工人为声援上海工人“五卅运动”发起大罢工的地方,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盛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也是是新中国成立后焦作第一个红色人民政权——原焦作矿区人民委员会旧址,焦作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引领下,西大井通过生态治理,让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彻底蝶变为集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公园。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戴伟辉教授指出文化产业地特殊性在于公益性和商业性的有机结合。他认为就公益性而言,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的投入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他结合生态学理论,指出文化产业需形成“生态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转化,并指出文化产业的三个生存空间,分别是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同时,他指出大多数文化产品的实际价值体现在溢出效应上,虽然本身利润不高,但对周边产业的改善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周泓洋教授结合以上专家的发言,分享了自己在成都成华区万古工业园区和东三省老工业基地的考察经历。他指出成都成华区万古老工业基地改造可圈可点,东三省老工业基地仍在艰难探索中转型。他认为,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领域工作者也将大有可为。他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
下午,本次东方智库论坛还举行了校企合作论坛,会议由北京交通大学皇甫晓涛教授和上海大学包国强教授联席主持。
出席会议的代表机构有: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以及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旅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国泰创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王封全域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分院、北京国奥标点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优传广告公司等研究机构和代表企业。与会代表围绕如何开展全方位合作进行讨论,圆满达成合作意向,7家研究机构和10家企业分别与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后期将陆续签约,开展全方位的实质性的高质量合作。
下午,“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的五个平行分论坛同时进行了线上线下的高层研讨。
分论坛一的主题是中共百年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花建、意娜、王岸柳等专家发表演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以《重启繁荣——艰难复苏中的韧性力量》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已经在应对各种危机的过程中增长了韧性,其中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对冲危机引领复苏的重要引擎;他立足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介绍了长三角各主要城市的相关发展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意娜发表了题为《后疫情时期(2021-2025)国际文创的新全球化及复苏展望》的主题演讲,她阐述了中国文化产业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与全球化是如何同步发展的,以及中国文化产业是如何受益于全球化进程的,并基于疫情时期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后疫情时期新全球化文创发展格局,并介绍了前沿科技塑造数字文化新场景的10种业态。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文创中心主任王岸柳介绍了浙江省“诗画浙江”和江苏省“水韵江苏”围绕文脉开展文化产业建设举措,同时介绍了团队基于新文脉理论推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文脉云,该平台用数字化技术将文脉相关的热度、科技、场景、IP、知识产权、区块链确权等进行了可视化数值展示。
与会嘉宾分享结束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查灿长对本场分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查灿长教授认为,新冠疫情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倒逼机制,也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创造提供了历史机遇。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结合新兴的科技力量,也需要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各地区发展实际进行差异化探索,以促进文化内核驱动正向发展。
分论坛二的主题是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钱晓文教授等发表演讲。钱晓文教授以《新发展理念下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为题,从背景、基本特征、实现路径三方面对作为文化产业的传媒进行深度剖析。他指出,随着媒体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协同进化关系的形成,传媒业经营模式将从线性的、闭合式如“二次售卖”运营方式向围绕价值(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创、共生、共享”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方式如“媒体—平台—生态圈”模式转型。
在自由发言阶段,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薛敏芝、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郑冬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主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薛敏芝教授认为,数字赋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引发许多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仍要重视内容生产,减少数字赋能中对文化本身价值的弱化。郑冬子教授则从休闲理论、环境空间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调查经验,指出目前我国在休闲空间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缺乏科学原则体系问题,我们应该以自然学科为基础,遵守环境空间法则为根本性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
最后,皇甫晓涛教授总结到,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于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创新,数字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引擎和推动力,但无法替代内容。不管是资本还是科技都不能颠覆文化和文明的价值本身和源头,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过度市场化、娱乐化、技术化,也不能走入反人类的深渊。文化产业学科发展需要扎实理论深入也需要创新引导,学者要具有思辨精神,在理论深化的阶段稳扎稳打,拒绝浮躁。
分论坛三的主题是互联网平台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该论坛由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文学国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包国强教授担任联席主持。李明德、钟瑛、刘友芝、匡文波、沈阳、薛可、施宇等专家发表主题演讲,上海交通大学江凌副教授、湖南省委网信办谷平华调研员、上海大学郝雨、任瑞娟、查灿长、包国强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易旭明、副教授陈雅赛等发言,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上海大学郑涵教授进行总体点评。西安交通大学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强调,面对不完善的互联网发展,我们应该提高网络平台多主体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格局。《新闻爱好者》施宇副主编指出,在技术与资本双重加持下,互联网野蛮式地发展,并成为了社会底层的架构,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互联网平台也走向了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种竞争不能适应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湖南省委网信办调研员谷平华指出网络文化治理的技术防范主要通过代码这一实体得以实现,对代码的有效规制是针对网络空间治理的一种新的规制形式和控制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以《新闻推荐算法的管理》为题进行分享,他以今日头条为例,指出新闻推荐算法所具有的技术双刃性特征,其管理的最大难点就在于技术“黑箱”,管理者即使获得其源代码,管理的难度也很大。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意学院副院长、教授薛可认为教育部大量扩充专硕继新文科建设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探索的现实要求。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教授钟瑛指出目前网络平台呈现三大特点:资本控制舆论越来越明显、资本垄断消磨了技术创新网络平台对于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带来极大影响,钟瑛提出社会责任在现代网络平台治理的具体实施过程的重要性,需要关注技术发展可能性和后果正当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在技术伦理框架下提升网络平台社会责任,并提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3.0作为探索路径,并针对团队成员在探索新媒体社会责任领域做出的成果进行介绍。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对专家演讲作出评议并做总结发言,丁教授认为,不能笼统地谈互联网平台治理,可以从治理内容、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目标四个维度详细分析。
上海大学郝雨、任瑞娟等教授线下参加互联网平台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上海大学包国强等教授线下参加互联网平台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上海师范大学陈雅赛副教授线下参加互联网平台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分论坛四的主题是文化产业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副教授主持。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文化发展不等同于学科建设,虽然我国的文化发展非常迅速,但文化产业学科还想对滞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并认为认为学科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当前,国家评价一流、成熟的学科需要满足研究领域、方向水平的不可替代性,可持续的知识产出,稳定的资源获取,明晰的组织结构,规范的学科制度,一定的国际化程度等8个标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吴承忠教授认为当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要成为一级学科还道阻且长,但在不断推进研究范式建立,争取政府支持以及文化政治学、文化经济学,文化营销学等二级学科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能向前迈进一大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康化教授发表主题报告提出,我国还缺少文化产业管理一级学科,认为文化产业管理需要自我拯救,需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在研究对象、问题意识上进行思考。
北京交通大学皇甫晓涛教授发表主题报告认为由于文化是内生、共生和心生的,与外力等威慑力存在根本区别,因此对“文化软实力”这个名词提出反思,并认为在此基础上理解“命运共同体”“普世价值”等概念。复旦大学戴伟辉教授发表主题报告提出我们可以采取生态群落理论以及溢出效应发展文化产业学科,他认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均衡、可持续、效益性三个层面,而由于文化产业是具有意识形态的学科,其效益型既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也表现在社会效益上,而生态群落理论可以促进以上两者趋于平衡。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主任马健教授发表了围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与专业属性的主题报告,其对“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名称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用“文化经济与管理”替代“文化产业管理”的想法。与此同时,马老师还提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归属调整与专业设置优化的三条方案,为未来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沿建议。广东金融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柏福教授提出,应在专业设置上设置文化经济与管理这个一级学科,并与国际接轨,与人才培养相连,下设一些二级学科培养高质量人才,还强调了专业的师资力量对推动文化产业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来自广东金融学院的潘道远老师从学校的本科教育出发,提出并交流了自身教学中的困境,表达了来自青年教师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看法。最后,上海大学包国强教授提出文化产业管理学科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上建构上自己的框架。他建议,国家要尽快成立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化产业管理学科评议组,以有效指导全国文化产业管理教学、科研及学科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分论坛五为东方智库青年学者论坛。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副教授、博士李育菁主持该论坛。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副教授、博士李育菁分享了演讲《审美经验理论视角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局限性反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基地副教授姜照君老师分享了演讲《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浙江工业大学老师朱小羽分享了研究《基于文本计量的文化产业数字化政策特征研究》;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年璐臻分享了她和导师胡慧源的研究《会展B2B平台的数据赋能、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基于会展城的纵向单案列研究》;山东大学产业研究院博士生齐一放分享了研究《屏幕的本质及其对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研究生汤艺一分享了研究《敏捷治理视域下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青年学子们围绕主题展开积极地研讨。
本次论坛共征稿164篇,经评议专家委员们综合评议,宋钦章获特等奖,方凯莉、江凌获一等奖,李育菁等获二等奖,冯梦莹、朱晓宇获三等奖。王蕊、李雪薇、常天凯、郭聪等获得优秀奖。获奖代表冯梦莹发言,她表示本次获奖让她感到非常惊喜,从本论坛收获很多知识,希望以后在文化产业方面有更多的研究。
优传广告、白林远-百年老枞、旅瀚实业等企业代表对获奖的学术成果表示祝贺和赞赏。他们希望学术探索始终与产业实践保持紧密的沟通,以期在未来校企合作中结出更多的果实。并祝愿同学们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同时,本次论坛的举行离不开大量志愿者辛勤的劳动,经组委会评选,其中宋钦章、付琪、孙妮、徐莘喜、程怡宁、梁敏亮、郭聪、方凯莉、路倩、李宛茹等10人被评为“优秀志愿者”或“积极分子”。
论坛主席周泓洋教授祝贺并勉励获奖作者,他希望同学们强化问题意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争取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新青年到东方智库论坛。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国学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直在坚韧不拔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面向新的一百年,中国学人及东方智库论坛必将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强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及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其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步入数字时代,如何通过数字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国家的重大课题。
据悉,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大学共同主办,是上海市2021年学术年会的重要活动,是上海学界纪念党的百年诞辰举行的重要学术活动。本次论坛由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媒体研究院、全球品牌信用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与系统开发联合实验室、国家社科重大转重点项目“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产业质量发展报告》课题组、文化产业发展东方智库联盟等共同承办,另由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复旦大学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等33家研究机构参与协办。
另据了解,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是依托上海大学的学科及研究资源,联合国内5家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共同组建,是国内第一家基于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的智库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顶级专家117人,受聘为国内10余家著名单位的智库咨询机构,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类项目40余项,是全国文旅产业发展东方智库论坛发起和主办单位之一,也是全国文旅产业发展东方智库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和秘书长单位,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50人圆桌论坛”及全球文旅产业发展“百人东方会”的发起单位之一和秘书长单位。
百年历程,百年辉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加强与深化文化产业与市场体系、公共价值最大化探索、要素资源配置最优化、高质量的数字化发展、文化产业价值链重构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台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将团结全国的专家学者、文化企业,以丰硕成果开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软实力研究与传播的新篇章!
(通讯员:宋钦章 梁敏亮 付琪 郭聪 方凯莉 路倩 李宛茹)
背景资料: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是上海市及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是中宣部、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趋合理、具有一定国际化程度、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是国内具影响力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之一。
上海大学是一所我党领导的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学府,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根据地、策源地和干部培养基地。上海大学是著名的红色学府之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共的主导下由国共有识人士合作办学,成立之初聚集了一批以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施存统、恽代英、任弼时、萧楚女、沈雁冰、田汉等为代表的红色贤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南方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上海大学培育的师生中担任过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职务、担任过党中央历届政治局常委、委员等职务的有十余人。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张太雷、蔡和森、萧楚女、王稼祥、任弼时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都曾在此任教或学习,为革命培养了李硕勋、关向应、杨尚昆等无数优秀青年人才。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被称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在当时的流行一句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上大跻名当时的中国一流名校,培育出许多重要的国共两党领袖人物。
上海社科联: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上海市社联,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上海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上海市社联是党和政府联系上海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主要职能是:授权对上海市社会科学的学术社团和民间研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组织协调学术研究活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决策咨询工作,促进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编辑出版学术书刊;评选、表彰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反映社会科学界的愿望与要求,维护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正当权益。上海市社联现有所属社会科学各学科学会162个,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8个。上海市社联联系着本市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部队院校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等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综合优势,下辖《学术月刊》杂志社、社科会堂、美国问题研究所、《大江南北》杂志社4个事业单位,主管、主办《学术月刊》、《探索与争鸣》2本学术期刊。